瑜伽本源探寻 奥修版《瑜伽经》第一章

2024-08-16 13:10:36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瑜伽本源探寻 奥修版《瑜伽经》第一章《瑜伽经》是由印度圣哲帕坦伽利在大约公元三百年写成的瑜伽经典。这本书对瑜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。

  《瑜伽经》原为梵文,我们现在只能看到的是各种英语和汉语版本。《瑜伽经》虽然文字不多,英语与汉语版本的翻译也多直白,但这并不意味着《瑜伽经》好懂。加之各版本的翻译差别较大,又给我们阅读《瑜伽经》带来不少麻烦。

  今天好友君就给大家带来奥修版的《瑜伽经》第一章,选自奥修Yoga: the Alpha and the Omega(共十卷)中的英文,翻译者为Holly。

  拜拉格亚(vairagya)——无欲的第一种状态:用有意识的努力去停止自我放纵在对感官欢乐的渴求。

  拜拉格亚——无欲的最终状态:藉着知道“至高无上的自己”(purusha,真我/神我)的最内在本性而停止一切欲求。

  注:Samprajnata samadhi,也有译为有想三摩地(有想三昧)、有缘依三摩地、有知觉神定。是一种仍有对象的专注。

  注:Asamprajnata samadhi,也有译为无想三摩地、无想三昧、无缘依三摩地、无知觉神定。是没有对象的专注。

  维德哈(Videhas)和普拉克里提拉亚(Pakriti-layas)达成Asamprajnata三摩地。因为他们在前世已经停止跟他们的身体认同ayx爱游戏。他们再度出生,因为仍有的种子。

  其他达到Asamprajnata三摩地的人是透过信仰、(全然的)努力、回忆、集中精神和明辩(智慧)而达到的。

  注:“信仰”并非盲信(迷信),而是了解的信任。而“回忆”并非对往事的记忆,而是持续地记得、觉知。“集中精神”即专注之冥想。

  神是至高无上的,他是一个神性意识个别的单位。他不会被生活、行动、以及它的结果所产生出来的痛苦所碰触到。

  借着培养对快乐的人报以友善的态度,对痛苦的人报以慈悲的态度,对美德的人报以喜悦的态度,对罪恶的人报以漠不关心的态度,头脑就会变平静。

  注:Savitarka,是头脑仍有粗想(vitarka),有分辨(逻辑/理性)、有分别(即二元性)。有寻三昧。

  Nirvitarka三摩地,是记忆(及头脑形式)已净化,然后头脑能无障碍(不带扭曲、转释)地反映事物本身。

  注:1.42和1.43是有粗想和无粗想,而“有细想Savichara”与“无细想Nirvichara”三摩地道理同前。

  Savichara三摩地,亦有译为内省三摩地、有伺三昧。Nirvichara三摩地,有译为无念三摩地、无伺三昧。

搜索